近幾十年來,技術理論的著述與整理,高速攝影及人體工學的研究報告等,使得原本極具個人特色的揮桿技巧,漸漸形成了幾個重要脈絡。1930年之前,西方國家受James Braid, Allan Robertson, Harry Vardon and John H. Taylor之影響而改變了握桿方式、利用鐵桿擊球,且強調轉動動作、揮桿韻律及收桿等。1930至1950年代中Herry Cotton單臂揮擊之思考方式、Sam snead強調利用協調的身體動力、Byron Nelson的下半身啟動轉動動作和Ben Hogan的揮桿平面(玻璃板面)意象與主張穩固的左半身均影響深遠。此期間,東方國家的高爾夫運動正萌芽,台灣的高爾夫揮桿技術受旅日的陳清水、林萬福之啟蒙與稍後期的名將陳清波之著作與對技術的詮釋,主導著台灣的揮桿技術發展。